新闻中心

陶与瓷的区别?

创建时间:2025-01-04 17:22

当今社会人们对“陶”与“瓷”的理解往往很模糊,都习惯性的说陶瓷,其实“陶”和“瓷”是两种不同的物质。“陶”是“瓷”的长辈,我们中华民族的祖先在距今一万多年前就发明了陶器,而瓷器在夏商时期(成熟于东汉中晚期),约公元前十六至十九世纪才被我国人民发明创造,公元五、六世纪才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。如果我们祖先没有做陶的经验积累,便不会有后来的“瓷”。考古专家证明:世界上许多民族的先民,在不同的时期、不同的环境、不同的文化背景下,各自独立地发明创造了陶器,唯有瓷器是中国人发明生产的。瓷器的发明创造是中国人民对人类文化的又一伟大贡献,所以在英文里“中国”和“瓷器”为同一单词(China),其原因就可想而知了。 就硅酸盐科学理论我们可以得出陶和瓷的区别

(1)胎料 陶器的胎料是陶土(黄河沉积土、红土、黑土、紫金土),根据表现手法又分为细陶和粗陶,细陶最好的胎料就是黄河沉积土,胎质细腻表现的是雕刻工艺,如黑陶、红陶。粗陶最好的胎料是紫金土,主要表现的是造型工艺,如江西宜兴紫砂壶。 瓷器的胎料是瓷土,种类有很多,其中江西景德镇附近的高岭土最好。

(2)温度 陶器的烧成温度较低,大多在700度—900度之间,少数的达到1000度,而紫砂陶温度较高需要1200度的高温才能烧成。陶器的颜色通常和烧制时的火焰环境有直接关系,和制陶原料的化学成分有相当关系。一般陶土含铁量较高,在窑室的氧化焰中烧成红陶;在还原焰下烧成灰陶;在烧制后期加以渗碳可以烧成黑陶;白陶则是用瓷土作原料,在烧陶的温度下烧成的。彩陶是仰韶文化时期是在原料中加入氧化铁(成为红色)和氧化锰(成为黑色)。到了唐朝,彩陶的制作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,出现了釉彩有黄、绿、褐、蓝、黑、白等,在加上对釉的运用和烧制技术的研究成为了中国有名的唐三彩(三彩形容色彩丰富)。一般红陶表现为鲜艳、活泼、热烈;灰陶表现为深沉、肃穆、充实;黑陶表现为庄重、典雅、清秀;白陶表现为高洁、宁静、淡雅。 瓷器的烧成温度必须要在1200度以上,现在的瓷器烧制温度一般在1320度左右。瓷土只有在高温下才能烧结,发生化学变化后胎中所形成一种莫来石晶体,即“瓷化”。

(3)胎质 陶器(细陶)的胎质较粗松,有很强的吸水性,比较脆。而紫砂陶因为紫金土中含铁量高,胎体烧成温度也高,所以有较强的透气性但不渗水,适合做茶壶和砂锅。 瓷器的胎质则坚硬、致密、不吸水或吸水性很低。

(4)釉 釉是一种施在陶或瓷的胎体表面,经烧成后形成的由多种氧化物(长石、石英、粘土等)组成的玻璃体,它平整、光滑、明亮起保护胎体,美化器物的作用。此外釉还可遮盖坯体上的某些瑕疵。 大多数陶器表面不上釉。特别是黑陶,它是纯手工压光,纯手工雕刻,表面不施加任何釉,通过高温碳化自然烧成的陶器。 瓷器则全上釉。现在的瓷器制作一般是注浆成型机械化生产,产量大工艺性低,它主要的表现手法就是运用釉的工艺。 在区分陶与瓷的问题上,胎料是内因,烧成温度是外因,内因是主要的,外因是必不可少的。这是一个辨证的关系。毛泽东对事物内因同外因的作用与关系打了一个生动、形象、浅显的比喻:由于温度鸡蛋能变成小鸡,石头是无论怎样加温也变不成小鸡的。但鸡蛋如果没有一定的温度也是变不成小鸡的。所以胎料的不同,烧成温度的区别,是区分陶与瓷的两个最重要的,决定性的因素。